DT/L664带电设备红外测温诊断应用规范(摘要)


DT/L 664 当前为2016版本,用于替代2008版本,较之新版主要技术变化:

--对原电流致热型设备的检测诊断和判据作了修改完善,删去环温参照体提法;
--对检测内容补充了试验通电条件下发电机红外检测方法和判据,增加了 SF。气体绝缘设备泄漏红外检测;
--关于现场应用和检测诊断,完善了电气设备红外检测周期,补充了常用四类红外热像仪的基本配置,增加了红外通用数据文件的存储格式要求,引入连续检测/监测和实时分析判断的提法,充实缺陷诊断的判据;
--更新、补充了设备缺陷典型热像图。

相对温差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两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升之差与其中较高温度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相对温差δ可用下式求出;
б=(t1-t2)/x100%=(T1-T2)/(T1-T0)x100% (1) 
式中;
t1和T1--发热点的温升和温度;
t2和T2-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升和温度;
       T0--被测设备区域的环境温度一气温,

1、环境条件要求

1.1 一般检测要求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的一般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a)被检测设备处于带电运行或通电状态或可能引起设备表面温度分布特点的状态。
b)尽量避开视线中的封闭遮挡物,如门和盖板等。
c)环境温度宜不低于0℃,相对湿度不宜大于85%,白天天气以阴天、多云为佳。检测不宜在
雷、雨、雾、雪等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检测时风速一般不大于 5m/s(风级、风速的关系可参照附录 A)。当环境条件不满足时,缺陷判断宜谨慎。
d)在室外或白天检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或通过被摄物反射进入仪器镜头;在室内或晚上检测
时,要避开灯光直射,在安全允许的条件下宜闭灯检测。
e)检测电流致热型设备一般在不低于 30%的额定负荷下检测。很低负荷下检测应考虑低负荷率
设备状态对测试结果及缺陷性质判断的影响。

1.2 精确检测要求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除满足一般检测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风速不大于1.5m/s;
b) 设备通电时间不少于6h,宜大于24h;
c)户外检测期间天气以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以后时段为佳,避开阳光直射;
d)被检测设备周围背景辐射均衡,尽量避开附近能影响检测结果的热辐射源所引起的反射干扰
e)周围无强电磁场影响。

1.3飞行器巡线检测基本要求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除满足一般检测要求和飞行器(含有、无人机,蝶型和四轴飞行器等巡检)适行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禁止夜航巡线,禁止在变电站和发电厂等正上方近距离飞行检测;
b)飞行器飞行于线路的斜上方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巡航速度由巡检方式[如悬停检测、热像拍摄、视频(热像或可见光)记录等1确定,保证图像信息清晰、正确和不缺损;
c)红外热像仪宜安装在专用的带陀螺稳定平台上(人工操作除外)。

2、检测仪器要求

2.1 离线型红外热像仪

离线型红外热像仪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用电池供电,可方便移动检测;
b)测温准确度高,能实时给出被测目标的温度及温度分布图像信息,配备合适镜头,图像宜存储和传送,可具备故障诊断功能;
c)适用于电气设备的一般和精确检测;
d)基本要求参见附录B1附录C

2.2 在线型红外热像仪

在线型红外热像仪应满足以下要求;
a)或置在被检测目标距离范围内,能进行连续的在线测温,并将信号传输至主控后台系统。
b)具有外部供电接口,连续稳定工作时间长,能在现场电磁环境和气象环境条件下使用;
c)基本要求参见附录B2和附录C。

2.3 车载、机载型红外热像仪

车、机载型红外热像仪应满足以下要求;
a)可安置在飞行器、汽车、机器人等移动设备上,进行在线巡视检测;
b) 具备图像传输、存储等功能;
c)飞机(飞行器)巡线检测用红外热像仪宜具备普通宽视场镜头和远距离窄视场镜头;
d)机器人用热像仪宜具有自动聚焦和图像无线传输功能;
e)基本要求参见附录B.3和附录C。

2.4 SF₆气体检漏红外热像仪

SF₆气体检漏红外热像仪应满足以下要求;
a)可对SF₆等气体泄漏进行远距离非接触式检测,采用制冷型焦平面探测器;
b)具有高测温热灵敏度和较高气体检漏探测灵敏度,具备视频拍摄功能,可实时观察泄漏影像;
c)基本要求参见附录B.4。

3、现场操作方法

3.1 一般检测

仪器开机后应先完成红外热像仪及温度的自动检验,当热图像稳定,数据显示正常后即可开始工作。操作方法和具体要求如下:
-可采用自动量程设定。手动设定时仪器的温度量程宜设置为T0-10(K)至T0+20(K)的量程范围,其中 T0为被测设备区域的环境温度。
-仪器中输入被测设备的辐射率、测试现场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被测设备的辐射率可取 0.9。读取环境的标准温、湿度值。 --检测距离不应小于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
-可按巡视回路或设备区域对被测设备进行一般测温,发现有温度分布异常时,进一步按精确检测的要求进行检测。
-采用选择彩色显示方式,一般选择铁红调色板,并结合数值测温手段,如热点跟踪,区域温度跟踪,红外和可见光融合等手段进行检测。
-充分利用仪器的有关功能,如图像平均,自动跟踪等,以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于面状发热部位(如套管压接板),可采用区域最高温度自动跟踪,以发现发热源。对于柱状发热设备(如避雷器),可采用线性温度分析功能,以发现发热源。
-根据环境温度起伏变化、仪器长时间监测稳定性等情况,检测过程中注意对仪器(需要时)重新设定内部温度等参数。

3.2 精确检测

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红外热像仪宜尽量靠近被测设备,使被测设备(或目标)尽量充满整个仪器的视场,必要时,应使用中、长焦距镜头。线路检测应根据电压等级和测试距离,选择使用中、长焦距镜头。操作方法和具体要求如下:
-宜事先选取2个以上不同的检测方向和角度,确定一最佳检测位置并记录(或设置作为其基准图像),以供今后复测用,提高互比性和工作效率。
-正确选择被测设备表面的辐射率,通常可参考下列数值选取;硅橡胶(含RTV、HTV)类可取 0.95,电瓷类可取 0.92,氧化金属导线及金属连接选 0.9。更多材料、不同状态表面的辐射率可参照附录D选取。应注意表面光洁度过高的不锈钢材料、其他金属材料和陶瓷所引起的反射或折射而可能出现的虚假高温现象。
-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其他补偿参数输入,进行必要的修正。

4、红外检测周期

4.1 一般要求

检测周期原则上应根据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重要性、被测设备的电压等级、负载容量、负荷率、投运时间和设备状况等综合确定。因热像检测出缺陷而做了检修的设备,应进行红外复测。

4.2变(配)电设备的检测周期要求

变(配)电设备的检测周期应满足以下要求:
a)正常运行变(配)电设备:
1)1000kV和+800kV交直流特高压变电(换流)站全站设备,每年不宜少于 3 次检测,其中一次宜做诊断检测:
2)330kV~750kV 交、直流超高压变电(换流)站全站设备,每年不宜少于 2 次检测,其中一次宜做诊断检测:
3)220kV 及以下变(配)电站、换流站设备,每年不少干|次检测,重要枢纽站或重要供电
用户设备可增加检测次数和诊断检测:
b)运行环境差、运行年久或有缺陷的设备,大负荷运行期间、系统运行方式改变且设备负荷陡增等情况下,应增加检测次数;
c)新建、改扩建、大修后或停运超过半年的设备,在投运带负荷后不超过1个月内(至少在24h以后)进行一次检测:
d)有条件检测单位均宜对主要电气设备做一次红外诊断性检测,并形成报告或建立红外数据(图)库。
注:电气红外检测报告和记录格式可参见附录F。

4.3输电线路的检测周期要求

输电线路的检测周期应满足以下要求:
a)正常运行的50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和重要的220(330)kV架空输电线路的接续金具,每年宜进行一次检测;110(66)kV输电线路和其他的220(330)kV输电线路,不宜超过两年进行一次检测:
b)配电线路根据需要,如重要供电用户、重负荷线路和认为必要时,宜每年进行一次检测,其他不宜超过三年进行一次检测;
c)和大修改造后的线路,可在投运带负荷后不超过1个月内(至少24h以后)进行一次检测;
d)对于线路上的瓷绝缘子和合成绝缘子,建议有条件的(包括检测设备、检测技能、检测要求以及检测环境允许条件等)也可进行周期检测:
e)对电力电缆主要检测电缆终端和中间接头,对于大直径隧道施放的电缆宜全线检测,110kV及以上每年检测不少于两次,35kV及以下每年检测一次:
f)串联电抗器,线路阻波器的检测周期与其所在线路检测周期一致:
g)对重负荷线路,运行环境较差时应适当缩短检测周期;重大事件、节日、重要负荷以及设备负荷陡增等特殊情况应增加检测次数。

4.4 SF6气体绝缘设备泄漏红外检测要求

SF气体绝缘设备泄漏红外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a)SF气体绝缘设备在投运前、投运后一个月内,以及解体检修后,可进行红外检漏检测;
b)补气间隔明显小于设计规定的,官进行红外检漏检测:
c)行中绝缘电气设备气室压力下降速率显著时,应进行红外检漏检测。

 

5、 判断方法

5.1 表面温度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和电磁效应致热型设备。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附录G,结合检测时环境气候条件和设备的实际电流(负荷)、正常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最大电流(负荷)以及设备的额定电流(负荷)等进行分析判断。
5.2 相对温差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特别是对于检测时电流(负荷)较小,且按照5.1未能确定设备缺陷类型的电流致热型设备,在不与附录G规定相冲突的前提下,采用相对温差判断法,可提高对设备缺陷类型判断的准确性,降低当运行电流(负荷)较小时设备缺陷的漏判率。
5.3 图像特征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压致热型设备。根据同类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像图,判断设备是否正常。注意应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必要时结合电气试验或化学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5.4同类比较判断法
根据同类设备之间对应部位的表面温差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对于电压致热型设备,应结合5.3进行判断:对于电流致热型设备,应先按照5.1进行判断,如未能确定设备的缺陷类型时,再按照5.2进行判断,最后才按照 5.4 判断。档案(或历史)热像图也多用作同类比较判断。
5.5综合分析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综合致热型设备。对于油浸式套管、电流互感器等综合致热型设备,当缺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引起的,应根据运行电流、发热部位和性质,结合5.1~5.4,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于因磁场和漏磁引起的过热,可依据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据进行判断。
5.6实时分析判断法
在一段时间内让红外热像仪连续检测/监测一被测设备,观察、记录设备温度随负载、时间等因素的变化,并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多用于非常态大负荷试验或运行、带缺陷运行设备的跟踪和分析判断。

 

 

 

 


MrdT 2022年8月10日 14:26 收藏文档